我覺得這本書跟「荳芽.不上安親班」有異曲同工之妙。
可是我想只摘錄這本「教養可以這麼浪漫」應該就差不多了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教育投資要有未來視野。
教育的目的是自我學習。
自我學習就是閱讀和探索。
體驗是一切學習的基礎。
影響孩子最大的是家庭父母。
與其拼命灌輸孩子長大後可能會落伍的死知識,
還不如了解他的潛質,
培養他對生活的熱情,
與主動求知的能力,
這關鍵在於自主學習。
自主學習是要孩子覺得學習很棒,
對生活中的事物充滿好奇心,
這樣學習任何知識、
或技能就都沒有問題了。
這必須靠親子互動來培養,不是光用講的來洗腦,
父母應該要花更多心思去引導孩子,一起快樂學習。
而快樂學習不是讓孩子什麼都不學、
或是完全順著孩子的心意、
當然也不是沒有挫折。
經建會根據時代變遷,提出未來五大就業能力:
1. 跨領域能力 ;
2. 獨立思考與創新能力;
3. 國際溝通能力;
4. 吸收新知與技術能力;
5. 人文關懷素養。
要孩子有創造力,保存好奇心,
關鍵在於家長平日與孩子的互動裡,
有沒有注意到以下幾點:
1.鼓勵,然後聆聽他們的發問。
2.編故事,不要列舉一大堆事實。
3.給孩子時間去想。
4.小心我們平常話的用語習慣。
要教「為什麼」,不要只教「是什麼」。
好奇與發問是引領人類從無知跨入有知的指示燈。
創意的培養要養成以下幾個習慣:
1.重新定義問題及虛擬各種解答。
2.打破模式跳出原有框架,嘗試新組合。
3.運用所有感官去體會問題。
4.暫停、放鬆,讓問題沈澱到潛意識。
其實住在都市裡也可以帶著孩子進行「定點觀察」,
不管是巷子附近的小公園,或是河堤附近的矮樹叢裡,一年四季不斷地記錄觀察。
在不同時間,不同心情時,我們的記憶會一個一個堆疊上去,
這個地方就融入了我們私密的情緒,許多的笑聲與淚水,
會使得這個地方變成們內心中最珍貴的秘密花園。
孩子開始上學後,必須面對同儕的競爭比較、老師的期望,
他們也感受得到時代氛圍所加諸的壓力。
而且,我們無法永遠把孩子放在精心打造照顧的「溫室」裡,
因此,幫他們找到放鬆自己,釋放壓力的出口是很重要的。
據研究,與大自然接觸就是最好的舒壓方式。
陪著孩子散步,看著蝴蝶飛舞,盯著黃昏的太陽落到山的那一頭,
數著明滅的螢火蟲,坐在溪邊聽流水聲……許多美好的事物是不必花錢的。
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師,也是孩子的快樂天堂。
大自然裡有著無限的奧妙知識,等著孩子來探索,
大自然豐富的生命力可以感動孩子。
建議家長,初期先參加民間團體舉辦的自然探索活動,
等到稍有經驗後,就能夠自己帶著孩子去享受自然了。
就近找住家的無名山徑或溪流,沒有嘈雜的人群,才能真正感受到自然的生命力。
台灣因為山多溪流多,所以任何一個城鎮附近一定很容易找到適合觀察探索的溪谷或濕地。
如何保持孩子這種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呢?這需要有大人陪著它們。
父母最好只是陪伴,只是傾聽,最積極的作為頂多是鼓勵與引導。
瑞秋卡森女士說:「小孩如果要一直擁有他天生對自然的新奇感,
那麼,至少要有一個能分享他新奇感的大人陪伴著,
與他一起重新發覺世界的喜悅、驚異與神秘。」
我們要常常提醒自己,看著孩子正在玩耍或做他們喜歡做的事時,
千萬不要去評斷「有沒有用?」「有什麼好處?」「能得到什麼?」
即便我們不知道任何知識,我們也可以陪著孩子看看天空,看黎明與黃昏的彩霞,
看流雲、看星光。你也可以陪他們聽聽風聲,聽大自然裡各種細微的聲音。
梭羅:「不管有生命的、或無生命的,我們都是與整個自然世界相連結,
要達到和平寧靜與成功,我們需要與宇宙合而為一。」
情緒發展的研究證明了「有其父必有其子」的源由,
因為孩子一生的個性養成,大部分就是小時候看大人怎麼做而潛意識裡烙印下來的,
卻不是照著大人嘴巴上所教導的人生大道裡來形成他們的價值觀。
假如我們沒有在生活中親自示範給他們看的話,
當隔代教養或孩子交給外籍傭人照顧時,就比較容易產生問題。
與其從小就要孩子處處防備別人,拒絕與任何不熟悉的人接觸,
不如教導他們敏銳的觀察能力,良好的判斷力以及臨機應變的能力,
才不會表面上雖然保護了孩子身體的安全,卻犧牲了心靈的純真。
讓孩子遠離危險,不如教他們如何面對危險,
通常越是危險的地方,往往也越安全,
因為我們知道如何面對危險,
這種準備與勇氣就已經減少可能產生的意外,
因為未知與無知才是孩子生活中真正可怕的危險。
真正的學習,並非得從有形或名義上的老師而來,
而應該是我們面對萬物所懷抱的態度,
因此,一花一草、一貓一狗,都可能帶來生命的啟示。
只要學生準備好了,老師就會出現。
給忙碌但也想給孩子不同暑假的父母一些建議,
可與有同齡兒童的朋友,成立個「暑假應援團」,輪流安排孩子的假期。
如此一來,每個家庭只要負責照顧三至五天,
然後父母兩人就可以享受半個月沒有孩子在身邊的「單身」生活,
孩子也可以建立自己的童年玩伴及體驗不一樣的生活。
安排這種「家庭接待輪流照顧」的假期,
除了可以趁機接觸到不同家長的興趣與專業之外,
也可以看看別人的生活習慣與教養方式。
當孩子回家後,更別忘了讓孩子說說心得,
也可以趁機與他們討論對於家裡的教養方式有沒有想要改變的地方,
讓孩子有空間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,
在這過程裡,除了可以讓他們有獨力判斷與思考的機會外,
也順便讓他們決定在自由選擇之下的紀律規範。
生物成長中有所謂「銘印現象」,
比如某些種類的雁鴨在破殼出生的那一剎那,
出現在牠面前的生物就會被視為牠的母親。
我們相信人類也有銘印現象,
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成長與學習的關鍵期。
因此若是在孩子感受力最強的時候,
給他正面且善意情緒感受,
能讓大自然的生命力內化為孩子面對各種難題的力量,
這種力量看似微不足道,卻可能是一個孩子改變的契機,
或是成長歷程裡生命力量的活水源頭。
一本好書,可以把生活中想要對孩子說的話,
透過有趣的故事傳達到孩子心中,
讓書與孩子建立新型態的「銘印現象」,
是十分有必要的。
好書真的是太多了,
我覺得重點應該是只要孩子喜歡看,
什麼書都不應該排斥,
沒有那一本書是非看不可的,
而且很多時候,他們對於某一本某一類的書沒興趣,
但是搞不好過一段時間,
在某個機緣下,會引發他們強烈的閱讀動機。
而且往往一本書會帶領我們找到下一本書,
通常我都是因勢利導或順著孩子的喜好找尋相關的書,
放在他們身邊讓他們自由選擇,
絕對不會過度強烈推薦,即便是再好再重要的書。
要營造讀書是種享受、是樂趣的氣氛,
因此要避免任何的壓力。
所謂因勢利導,有可能是孩子參加過某些活動,
接觸什麼機構或課程,或是老師上課提到,
或者在家裡看的電影相關的國家或主題……
孩子已被引起強烈的好奇心時,
順勢介紹相關的書籍給他們看。
這種隨機,其實並不是隨便,
誠如作家張讓所說的:
「在每一個階段,我們讀到的就是我們自身,
或是我們將會成為的那種人,或者慾望。」
作家波赫士曾說:「想像天堂是書房的形狀。」
不只如此,一個人只要擁有了書房,就是世上最強的人,誰也打不倒。
鄭如余秋雨所說:「有一個書房,人生就有了迴旋的餘地。」
普魯斯特說得好:「真正的發現之旅,不是尋找新世界,而是用新視野看世界。」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