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的未來從家庭開始 (天下出版)
Stark fur das Leben (by Petra Gerster / Christian Nurnberger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「傳遞反省、思考和自動自發等價值,是每位父母責無旁貸的責任。」
沒有人能告訴你如何經營你的家和「教養」下一代,你需要有自己的信念與價值觀。
一本書好就好在它幫助我們思辯,找出自己的教養路,做一個有自信的父母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有勇氣作父母 何慧敏
1. 「家庭生活品質會影響孩子成長發展」
生活品質不是建立在花大錢的物質享受上,
而是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累積出來的。
2「.社會與情緒智商比認知能力重要」
不論是幼稚園或學校的教育規劃,
應更配合孩子對肢體活動、音樂、舞蹈、戲劇等的天生需求。
多讓孩子自己動手操作,多讓身體與心靈呼吸,
這些活動都有助於培養孩子自信、穩定情緒、增強學習能力。
3. 「追求內在自由與獨力」
要真正清楚的了解自己,才能成為自由的強者。
除了對自己周遭的人與動物要有關懷之心與責任感外,
還要能依循自己的價值生活(當然先決條件要先找到自己的生活價值)
絕對不要隨波逐流,不要問是否得到好處,而是必須毫無保留,全力以赴的自我要求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問題的關鍵是,到底什麼才正確,教養能做到一切?
還是什麼也辦不到?教養對人格有多少影響力?
如果兒子在校犯下一場血腥屠殺,錯真的在父母嗎?這種行為的根源究竟何在?
是缺乏父母的愛、家庭破碎、缺乏關心與照顧?還是環境不好,交友不慎?
許多事都繫於這個問題的答案上。數百年來已有無數激烈的爭論。
直到今天我們都還無法確定答案為何。
單憑觀察人類的行為,
不足以斷定人來到世上時是否如白紙一張,可由人任意書寫揮灑,
或,每個人生下即已是一本寫好的書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艾略特以滾下山的球,來比擬遺傳與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。
球會向下滾,是我們可以預見的,因為地心引力迫使球非向下滾不可。
但是球滾動的路線與停止滾動的地點,卻不是我們可以預見的。
因為在滾下的途中,有許多巧合或抉擇會影響球的路線。
我們對基因,就像對地心引力一樣沒有影響力。
球必須向下滾,但是我們可以目的性安排,在球滾動的路線上安置岩石、凹洞、樹木、小石塊。
小孩成長的環境是我們可以塑造的。
即使在這樣經過安排的環境裡,仍然有許多事不在我們的影響範圍內。
我們雖然可以在山坡上以戰略的角度來安置岩石、樹木、小石塊,
但是球會不會滾到這些地方,卻又完全不在我們掌控之中。
一路上有太多意外和偶發事件,讓我們精心的安排功虧一簣。
不過,要是我們在深思熟慮之後,對整座山坡進行一番設計,
到時就算球仍不能如願滾到我們希望的終點,
至少還有一條好的滾動路線而不是壞的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羅特曾寫,一個人將來會有何成就、現在是什麼樣的人、
有怎麼樣的行為、相信什麼,以及發展出哪些特質,
都與四個因素有關:
一是他的遺傳,
二是他成長的環境,
三是他個人逐漸形成的自我,
四是前三者彼此的交互作用。
我們相信教養的力量。
不論現今或未來流行什麼,我們不願讓這種信念遭受破壞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孩子必須自己去學習應付無聊的情況,
如果他覺得無聊,不要馬上替他安排活動,就讓他去體驗無聊的感覺。
只有在這種時候,小孩才會自己動腦筋想出一些主意,
要不然就讓他們單純去做作夢也可以。
不只是小孩,連父母也必須是情況尋找最適切的行事準則,教養透露出生活的藝術。
教養原本就是教孩子如何生活,如何找到行事做人的正確準則。這怎麼教呢?
教養不是透過理性安排就能達到目的。
教養是我們做了很多其他的事之後,才會連帶產生的作用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只有自己主動,才能和環境產生互動的對話。
父母不要因為求好心切,犯了「供過於求」的錯誤,
提供小孩太多各式各樣的機會,反倒讓他們不勝負荷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語言並不僅僅是溝通的工具而已,
語言是為我們打開通往世界之門的那把鑰匙。
我們透過言語掌握知識的能力有多強,對世界的認知便有多少,
我們對人、客觀事實及種種關連脈絡所能了解的程度,
只可能跟我們語言所能了解描述的程度一樣多。
犯罪學家、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異口同聲告訴我們:「啞口無言是暴力的姊妹。」
一個人若沒有學會以言辭解決衝突,只會靠拳頭來擺平問題。
語言研究學者桑德斯:「手槍是文盲的書寫工具。」
語言表達能力不佳是自卑的主因。
我們使用的語言越複雜,變化越細微多樣,我們的思辯區別能力也越強,對世界的認知也更準確。
因此,我們更有能力將自己的生活掌握在自己手中。
我們使用的語言在極大的程度上,決定了我們人生的命運。
父母務必認清一點,不論受任何教育,小孩具備健全良好的語言能力是首要條件。
父母應該播出更多時間給小孩,陪孩子從事共多親子活動。
父母應該念故事書、講故事給小孩聽,並詢問他們故事的內容,
同一個故事可以多說幾遍,直到小孩能夠大致前後連貫,複述聽過的故事。
文字遊戲、詩、繞口令、數數歌謠、謎語、笑話都能帶來許多樂趣,
而且還能促進小孩對語言的感受能力。
父母如果在用餐時與子女閒話家常,大人談的事情也讓子女表達意見,
或有時拿下成天聽著隨身聽的孩子的耳機,問問他們在聽什麼音樂、為什麼聽、知不知道歌詞表達什麼、對歌手有什麼了解等等,這也是在增進小孩語言能力了。
父母多與孩子聊天,降低子女看電視與完店玩的時間,也能促進孩子的語言能力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閱讀是繼說話之後第二大解放人類命運的工具。
人一旦學會閱讀,便再也不必依賴周遭的人生活。
我們在生活中直接接觸的人數是有限的,
而他們能夠教導一個小孩關於世界知識的能力,也很有限。
關於世界的浩瀚知識貯存於書中,掌握了閱讀後,便可隨意從寶山之中發覺寶藏。
故閱讀為自由之鑰。
誠如卡夫卡所言:「有的書就像一把鑰匙,幫你開啟你自己的宮殿中未知的陌生廳堂。」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最好每天朗讀故事給孩子聽,養成閱讀的習慣,
這將使孩子終生保持好奇心、求知若渴,對一切事物隨時都有興趣。
練習「對話是閱讀」:朗讀時注意觀察小孩的反應,
是需要中斷朗讀或允許讓小孩打斷,以便讓他們有機會對聽到的內容發表自己的感想,或詢問生字。
朗讀的人本身也要不時暫停一下,問問孩子對某些情節或人事物的相關性、文中的諷刺、影射、比喻等手法或文字遊戲是否真的了解。隔天最好再讓孩子複述昨天聽到的故事,看看還記得哪些內容。
朗讀故事給小孩聽有許多好處,不但可以擴充他們的語彙,還可以促進注意力集中。
由於故事是分數次才朗讀完,因此若故事情節關聯性高,會要求小孩較長時間的專注。
聽故事時,孩子的記憶力也用得上,記得之前的故事情節,才能承先啟後,聽懂現在的部分,
並清楚後來發生的來龍去脈。重點是,小孩必須自己去摸索出故事的中心思想。
因此,除了專注與記憶力之外,他也需要有想像力,因為他必須發揮自己的想像力才能將所聽到的一切賦予血肉形體。所以在小孩自己有能力閱讀之前,可以藉聆聽朗讀的故事,訓練他將來閱讀和在校求學已至整個人生都需要的技能:專注的能力、想像力、記憶立、持久的專心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常運動的人腦筋好
現在的小孩坐的太多,早上乘坐汽車或公車去上學,然後坐在教室上課,接著放學又是坐車回家,坐著吃午飯、寫回家功課之後,很多小孩還不到戶外去玩,反而繼續坐在電視機、電腦前,或是打電玩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音樂是一切教養最好的基礎。
它不但提供小孩學習團隊合作的動力,也要求他們要有紀律。
識譜需要專心、勤練、有毅力,記歌曲歌詞則可訓練季毅力。
在音樂練習當中,小孩會發現,後來演出的成功,使得用功練習也變成有樂趣的事。
此外,音樂對於人的心靈也有滋潤撫慰的效果。
它可以去除恐懼與憤怒,使小孩得以表達透過語言表達不出的感受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小孩需要有一座可以觀察生命的大花園、
一間工藝教室可以在裡面自己動手做東西、
一座圖書館可以安靜的讀自己要看的書,學自己想學的知識。
少強調頭腦,多讓身體和心靈呼吸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小孩一生逐步構成的價值觀,主要是受周遭的環境與人,有意無意的互動所產生的影響。
這些價值觀是我們所為與所不為帶來看不見的「副作用」,
是來自公共生活、社會與政治生活的「副作用」,
也是透過媒體進入小孩頭腦中一切事物的「副作用」。
這一切「副作用」的總和,最後很可能比我們所有刻意而為的一切努力影響更大。
善惡、美醜、輕重緩急的差別,透過家庭與社會做的區分判斷傳給小孩。
價值觀的傳遞是一個人藉言行向另一個人顯示,什麼事對重要,什麼不重要。
尤其身教影響的重要性遠高於言教的影響力。
要為好是挺身而出一點也不困難,只要自己不須作出任何犧牲,通常人人都願意支持。
但若個人要在承受不變或必須付出一些代價時,仍然願意行善,就是我們應該努力的。
如果不合己意或有為個人利益,就不去實踐我們自己平時對子女鼓吹的價值,
會讓子女認為即使言而無信也無妨,因為人不為己,天誅地滅。
偽善者教出偽善的下一代。當我們注視我們的孩子,便有如攬鏡字鑑。
小孩對大人是否遵守自身所說的種種教導,通常非常敏銳。
一旦他們察覺到有任何不對勁,所有大人先前對他們做的良心呼籲,都將功虧一簣。
如果小孩平時注意到,大人習慣說謊,他自己又何必因為一句謊言而良心不安呢?
所以,我們不可漠視公共生活中發生的大小事情,因為這一切看似與我們沒有直接關係的事,
都影響到我們對子女的教育。
價值觀其實不會淪喪,
會淪喪的,只有我們是否讓某種價值發生效力的意願。
會淪喪的,是為價值付出心力、仍有為有守的意願。
會淪喪的,是我們個人的信用。
- Nov 23 Sun 2008 09:06
【書摘】孩子的未來從家庭開始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