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言歸正傳,先從我家說好了,
我媽是一個極為節儉的客家人,
她節省的個性也是我外婆教來的。
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要愛惜每一份物品,除了要愛惜外,更要節儉。
除非萬不得已,我媽絕不隨便花錢買東西。
這當時在我還是少女時,想要一件漂亮的衣服、鞋子、甚至文具用品,
都不得隨便買的情況下,是令人難以理解的。
家裡的菜都自己種,到市場就只買魚肉,附近鄰居也常會交換食物。
小時候在自家開的雜貨店也不得隨便拿糖果吃,所以我們從來沒有吃糖的習慣。
如果難得跟親戚朋友出外用餐,都是我爸在管帳單。
我記得第一次(或第二次)帶T回家時,
爸開車帶我們全家出外用餐,就只是簡單的簡餐套餐,
我媽一看到菜單上的價錢,再看看端來的排骨飯,
她就開始嫌貴,我還記得當時她說,
「這些菜在家裡都可以自己煮啊!全家都吃得飽,還不用花到70元呢!
把我們吃的這五六百塊省下來不是很好嗎?」
當場在我男友面前洩我氣,當時聽了差點沒找地洞鑽。
還好T大人大量,還將我媽這節儉看成是優點呢!
其實,說真的,我媽對自己節儉,自家人節儉,
對外人卻大方慷慨,從不小氣吝嗇,有時候別人有需要,
她會頃家幫忙到底,就算自己挨餓也沒關係,我爸也是這種豪爽個性。
現在自己當媽以後,才發覺從媽媽那裡被灌輸的節儉個性一直跟著我到現在。
也因為這節儉的個性,跟T去自助旅行一年多兩年的時間,
讓我們省了好多錢,也多了許多用錢買不到的經驗。
我媽也是個善良的女人,
可是這善良的性格卻被大嗓門、保守剛愎和囉唆嘮叨的表現給壓了過去。
所謂「心直口快」或「刀子口豆腐心」都能很貼切的用在我媽身上。
她常話說出口後,才發現自己說錯話了,這一點我多多少少也遺傳到她。
七八年前,有一回婆婆跟爸爸媽媽在阿姨家閒聊,
爸爸媽媽不知道在討論什麼話題,
突然嗓門大開,婆婆私底下偷偷問我,
他們是不是在吵架,為什麼聲音這麼大?
我很尷尬的跟她說,其實他們是在聊天,
並不是在吵架,爸媽平常講話就是這麼大嗓門的。
婆婆不習慣的也笑笑跟著他們的話題咿咿阿阿的聊。
後來到也習慣他們這大嗓門的語言文化。
記得以前小時候住日式房子時,
當時年記很小大約七八歲左右吧,
我跟我弟會假借上廁所偷偷溜出去玩,
以前家裡日式房子的廁所是外面的一個茅坑,
非常方便我們藉口溜出去玩。
等到被媽媽發現時,
有時候她會叫鄰居小朋友去喚我們回家,
還要鄰居小朋友提醒我們路上記得帶一根棍棒回家,(意思是等著打屁股啊!)
或有時候只要她大嗓門一喊,幾乎整村的人都聽得到,我們就只好乖乖回家等著受罰。
國中時,每到晚餐時間,只要她一喊,幾乎整棟樓都會震動,甚至連隔壁都聽得到。
現在年紀大了,嗓門依舊,可是因為我們都不住家裡,所以也幾乎用不到了。
她的大嗓門和囉唆嘮叨我應該也百分之七八十用在現在的生活上了,
只不過這不是件值得驕傲的事情,反而是我現在育兒的一個致命傷。
還好身邊有個旁觀者T,在我大嗓門一出,開始動口說個沒完時,適時阻止了我。
可是他不在時,這習慣還是很難改得過來。
有時候,寶貝Theo無心的一個過失,卻被我念個臭頭,
等我罵完抒發了情緒之後,才發覺是我自己反應過度了,
可憐無辜的Theo還要挨媽媽一頓臭罵。
我時時提醒自己,要控制自己情緒,
點到為止,其他的話,是浪費口水,
講了白講,多講反而有反效果。
小孩也是人,既然我不喜歡我媽囉哩囉唆,
那~我也該停止對我自己的小孩嘮叨,
想想自己的經驗,不該重蹈覆轍。
-----(待續)-----